1955年Louis Essen最先研制出可操作的含銫(Cesium)元素的原子鐘。這種堿性金屬不僅能夠確保計時的高度精確,同時也能保證功能的穩定。現代原子鐘的精度可達到每300萬年只有1秒鐘的誤差。人們也運用不斷進步的技術,研究出了更多可用元素運用在原子鐘里,例如氫(Hydrogen)、銣(Russium)等。也正因為原子鐘的極高精準度,為天文、航海、宇宙航行等方面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四、石英表的挑戰和機械表的逆襲(1920年-2000年)
第一款Swatch手表于1982年在美國發布,次年3月1日,Swatch表在瑞士蘇黎世正式發布。
1. 石英電子表的出現
世界上有資料記載的第一只電子懷表出現在1924年的法國,是根據Huguenard和Bonneuil二人的研究成果制成。但這只懷表的電池太大以至于無法安裝在表殼里,直到20世紀40年代,小電池的出現才讓這個電子懷表有了些許價值。1953年,寶路華的工程師Max Hetzel申請了一項專利,他將傳統的游絲擺輪機芯舍棄,用一個音叉式簧片取而代之,這種音叉簧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手表的精準度。
到了1960年左右,這種電子手表開始工業生產并大量銷售。1970年,瑞士電子鐘表中心建立了石英手表相關的一系列模型,并將其推向市場。在那時,瑞士電子表不及亞洲的電子手表產品,處于一個相當不利的地位。
20世紀60年代后期,石英表不只是簡單的計時工具,在保證精準度的同時,設計師為了贏得市場,又在電子表上加入了機械表會有的復雜功能,如萬年歷和計時等。除此之外,一些看似和手表無關的功能也被加入其中,像計算器、錄音、電話以及遠程操作。也正是在這一時期,石英電子表在全球市場快速興起,導致了之后的石英危機。
2. 機械表的逆襲
對于大多數機械手表,精準度上確實有很大程度的限制。但是當石英表一直宣傳精準的同時,傳統的機械表便將角度放在了復雜功能上。沿用19世紀懷表的設計,越來越多的機械手表開始希望在保證原有精準的同時,再加入一些復雜功能,像瞬跳計時手表、含月相的年歷手表以及陀飛輪三問手表等。與此同時,手表的設計師會根據佩戴者的日常生活加入一些個性元素去展現其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