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關計時功能的表出現在1821年9月1日,Nicolas Mathieu Rieussec在當天的一賽馬場上,首次將“秒針計時表”帶入其中,而這個創新的發明也在當年10月15日將要舉辦的巴黎皇家科學研討會之前提前亮相。次年,Nicolas將自己的這項發明申請了專利,并稱它為用于計量“所經過距離的計時器或測量器”。再后來,制表師將計時功能逐漸完善,先是加入一些簡單的機械設計元素,瞬跳、飛返功能也被加入其中,先有了12小時的計時功能,逐漸發展為24小時計時功能,這些進步都為以后計時表的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在當時,天文學家、軍人、醫生都會用到這些計時鐘表。而計時功能的出現,也無疑是工藝革命的成果。
除此之外,越來越多的功能開始被運用在鐘表上,例如鬧響、簡單日歷、月相、世界時等。這些功能會根據要求,采用半工業化或全工業化的生產方式進行實現。這些簡單功能也為后來像年歷、萬年歷、陀飛輪、大小自鳴問表的實現做了鋪墊。
19世紀末20世紀初,手表開始流行。手表早在16世紀便有了雛形,當時英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收到了可以繞在胳膊上的一個計時禮物。直到20世紀,戴在腕上的手表才算真正出現。手表最先使用纖維紡織表帶,之后被裝飾在手鐲上。這些在手鐲上的計時工具同樣可以取下來佩在頸間,作為一個低調的裝飾品。但這種新的佩戴方式并沒有被當時太多的制表師采用。因為這種手表其實裝飾的目的更強,而它的目標客戶只定位在女士身上。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善,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參加運動,并開始駕駛汽車。手表也被越來越多的男人接受。特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士兵們開始佩戴手表,認為手表佩戴起來比懷表更加實用,這便讓手表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兩次世界大戰之后,很多實用的手表功能被制表師設計出來,像防水、自動上弦、潛水表等。勞力士蠔式手表是第一款表殼與表冠同時防水的手表。這只手表在1927年的時候,因英國女游泳運動員Mercedes Gleitze佩戴并橫渡英吉利海峽后引起世界人的關注,當日的各大報紙也都報道了這一事件。
為了更好地保護手表,避免表鏡的破碎,積家在1931年的時候發明了表殼可翻轉的Reverso,并最初用于馬球運動。同年,無機礦物質玻璃和合成藍寶石玻璃也被創造出來,這類玻璃不僅具有很好的通透性,而且不易刮花破碎。在這一時期另外一個有關減震的發明便是1933年出現的手表避震器,可以保證手表在遇到震動時,機芯的機械運作能夠繼續保持穩定。
人們在這一時期對手表的設計傾向于更薄更正式。無論是圓表還是方表,都開始和表帶合并。女士表也在這一時期逐漸有了女裝表與珠寶表的概念。對于這些功能性手表設計要求上的提高,愛彼、積家、伯爵和江詩丹頓等品牌都是當時生產正裝超薄表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