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有著悠久的計時儀器制作歷史,如依據太陽光線位置判斷時間的日晷、利用沙子流動記錄時間的沙漏,宋代蘇頌、韓工廉等人創制了“水運儀象臺”,因其內部裝置類似于機械鐘表的擒縱機構,更被認為是近代機械鐘表的鼻祖。至1601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把兩件作為貢品獻給明朝萬歷皇帝,博得萬歷皇帝的歡心,用鐘表敲開了皇宮大門,此舉對中國近代機械鐘表的制造產生了巨大影響,各地掀起仿制熱潮。清康熙年間,中國機械鐘表進入了自主制造時期,此后,清宮造辦處做鐘處所造的御制鐘、廣州生產的廣鐘、南京制造的本鐘都是各有特色的品種。
昨日,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此次展出的古代鐘表品種齊全、造型各異,小的如火柴盒、大的超過成人身高,有的大氣敦實,有的則優雅大方;從產地上區分,有英國、美國、瑞士、德國、日本的,也有中國明清時期的;質地有陶瓷的、景泰藍的、木的、金的、鐵的、銅的;裝飾有螺甸、大理石、象牙、細雕等……這些寶貝鐘表有些是藏家40多年收藏所得,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一個淘寶故事。 一件件鐘表不僅是計時工具,而且是賞心悅目的工藝品。它們古舊斑駁,但只要一上發條,秒針立刻就會有節奏地跳動起來,時間從凝固到復活。“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中國古老的諺語說明了時間的價值和寶貴。“晷運于天,則時成于地”,時間是自然流逝的,但用來測定時間單位的儀器卻并非與生俱來,其產生和發展與人類的實踐活動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