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紫金山天文臺曾有良好合作
陳凱歌是原蘇州鐘表廠技術骨干,從事鐘表制作工藝20多年,是蘇州市蘇鐘制作與修理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他在1993年創辦古代天文計時儀器研究所時,第二年就接到了紫金山天文臺歷史博物館的一筆訂單,要求復制十多件古代天文儀器。當時,該博物館與南京、北京、上海等地多方聯系,但因比較“冷門”沒人愿意承接,真是“有錢都買不到”。該館最后輾轉找到陳凱歌時,沒料到陳凱歌一口答應。面對對方充滿狐疑的目光,陳凱歌卻信心滿懷。他多方搜求史料,精心制作模型,在獲得博物館的首肯后,按照要求如期完成這批訂單。雖然這筆幾萬元的訂單讓他虧了5000多元,但是,也給研究所打了一個活廣告,上海、北京、陜西、遼寧、香港等地的天文館的訂單紛至沓來。到目前為止,陳凱歌帶領研究所的同仁一起,總計開發、研究、復制古代天文儀器200多種,如渾天儀、簡儀、水運儀象臺;古代科技成果400多種,如張衡地動儀、指南車、屯溪磨坊、水轉九磨、諸葛亮木牛、流馬等,陳列在全國各大科技場館。
復制世界上第一臺機械日歷時鐘
今年6月29日,陳凱歌帶著精心制作的水運渾象儀、龍舟香漏、仰儀、地平經緯儀等一批古代天文儀器趕赴深圳,參加在那里舉辦的中國鐘表國際博覽會。他的展品吸引了很多媒體關注,但是對陳凱歌“不惜代價”復制的“水運渾象”,卻沒有幾個人愿意停下來多作了解。陳凱歌說,雖然世界上第一臺脫離了天文儀器制作而成的“獨立時鐘”是元代郭守敬在1296年創制的“大明殿燈漏”,但是東漢時期張衡制作的“水運渾象”,則可以稱之為“世界第一臺水力機械日歷時鐘”,意義重大。水運渾象在水力的作用下,使布列星辰的渾象球不僅可以自動與天體同步運轉,還能夠演示并報告時間,現在這臺儀器被中國水利博物館收藏。近年來,為提升中小學生以及市民科學素質,陳凱歌還與相關單位合作,先后在平江少年宮設計國內第一座“時間館”,在滄浪少年宮建成中國第一座“日晷園”,在滄浪新城第一實驗小學建設“天文科普館”,在香港西貢區設計建成近千平方米的“天文公園”等科普場館、基地。